首 页>安康市委宣传部>宣传工作>安康文化

汉阴:文化馨香沁满城 服务甘霖润民心

2020-11-03 10:47 来源:安康新闻网 作者:张鸿雁 秦毅 字体大小:【

如果说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华灯璀璨是一座城市的艳丽外貌,那么群众的欢歌笑语、安居乐业、怡然自得则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内涵。 

近年来,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引领下,汉阴县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文化沁润的深度和广度愈加深入,汉阴这座山区小城彰显出历史文化底蕴传承与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接轨的气质与风姿,文化惠民成效显著,广大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愈加强烈。 

夯实基础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臻完善

让群众享受“文化大餐”,首先得有阵地。近年来,汉阴县以文化惠民、文化乐民为主线,有效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建立起稳定高效的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费保障长效机制,每年预算不低于1500万元文化旅游发展资金,完善县镇村三级硬件设施,配齐文化干部,不断提高基层文化设施服务能力,基本满足了基层群众就近、便捷地享受文化服务的需求。  

在城区,累计投入2亿元,有县文化艺术广场、国家B类剧院、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三沈纪念馆、沈尹默书法研究院、城东体育场、24小时书吧、书法展览馆、家训展览馆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场所免费对外开放,温馨的环境和多元的文化服务使各种文化设施成为市民的“文化加油站”。今年9月,全国首个“中国家训文化之乡”落户汉阴。 

在乡村,10个乡镇全部建成综合文化旅游服务中心、电影服务队、业余文化团队等,各镇依托丰富的人文资源,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打造出特色鲜明的文化名片。漩涡镇借助国家级文保单位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资源优势,大力弘扬移民文化、农耕文化,实现农旅、文旅融合发展;城关镇依托三沈文化产业园,突出品牌打造,强化要素保障,入选省文化产业“十百千”重点园区;双河口镇深挖驿站文化、红色文化,建成3A级景区;涧池镇家训文化、双乳镇硒莲文化等文化标识风格独特。按照“6+X或7+X”标准,投入3000余万元,对全县150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行新建或改扩建,配套建设文体广场和百姓大舞台,并配送相关文化活动器材,同时每年拿出60万余元,为150个村(社区)配备一名文化妇女专干,把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服务人民、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

重心下移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汉阴县坚持以人为本做优服务,下沉购买资金、下沉购买主体、下移文化活动重心,通过菜单式、订单式文化服务有效对接农村群众需求,县文化馆、图书馆、三沈纪念馆组织开展流动文化馆、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非遗”展览等活动,将优秀文化成果、历史文献、物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以图片、宣传展板等形式送进乡村、社区、企业、军营、学校,拓展了全县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文化成果的认知。同时四季旅游季、农民丰收节、春节民俗展演、中秋诗会、文化扶贫扶志三下乡、戏曲进乡村文艺演出等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实现了常年不断,常办常新,把文化活动从城市逐渐延伸到乡村,让公共文化服务在农村的文化广场上畅快地流动起来,真正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文化使者队伍是汉阴县为弥补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不足而采取的一重要举措。截至目前全县成立各类民间文化社团167支,招募文化服务志愿者1000余名,建立业余文化人才信息库,每年常态化开展文艺演出、文化知识普及、文艺展览展示、文化遗产保护等志愿服务活动400余场次,特殊人群服务活动30余场次,电影放映1692场次,服务群众达10万人次,让普通群众成为了文化的实践者、传播者、服务者。

周末,县图书馆三楼图书阅览室里座无虚席,以机关干部、中小学生和社会青年为主体的读者们正聚精会神地面对着电脑屏幕,有的看书,有的查资料,也有参加读书会的。楼下是文化馆的多功能排练厅,旗袍协会的阿姨们,正在扭动着婀娜多姿的舞步,玩起了时装秀,房间里不时响起爽朗的笑声……

在乡镇农村,农闲之后,乡亲们放下锄头,文化站里挥毫泼墨,潇洒自如;文化广场上唱跳念打,有模有样;农家书屋里看书读报,爱不释手……惬意生活,乐哉悠哉。  

创新探索 公共文化建设模式更加多元

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汉阴县积极创新发展模式,通过实施文化+ 融合,创新推动公共文化多元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推动创建工作与创新试点融合。积极探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治理新模式,在全县选取3个示范村、3个社区试点推进乡村文化理事会工作,初步实现了文化服务由“办”到“管”的转变。汉阴县城关镇三元村乡村文化理事会建设创新案例在全省推广,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入选全国第八届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推动文化服务与脱贫攻坚融合。创新推行“一个社团、一项推广、一场活动”文化服务机制,定期开展“文化扶贫扶智扶志”“文化点亮家园”等文化下乡活动。“我们社区都是来自十个镇的贫困搬迁群众,刚搬过来时他们不知道该干什么,也不出楼户,自从社区文体活动中心(舞台)等相关文化设施建成完善后,现在社区的群众自己都能够上台参与并享受文化盛宴,群众素质提升起来了,人心凝聚起来了,致富发展的动力也足起来了。”紫云南郡社区党支部书记张红霞深有感触。

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围绕“一心三线”全域旅游格局,串联起县、镇、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精心筹备和组织“四季旅游”活动,有效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的影响力。汉阴将家训文化资源融入枞岭村公共文化建设,建成对外开放了“省级家风家训示范基地”,沈氏家训展览馆和枞岭村史馆目前也成为乡村旅游的一大特色亮点。

推动文物保护、传承和利用相融合。依托全国首座开放式移民生态博物馆,努力让文物活起来,让游客走进来,景区内群众自发参与、共建共享。2019年,凤堰古梯田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6月,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陕西省主场活动在凤堰古梯田圆满举行。

随着汉阴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如今再看汉阴城乡,光景已大不相同,白天可以去活动中心读读书、写写字、上上网,晚上可以到大舞台跳跳舞、唱唱歌、走走秀,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生活,越来越有“时髦味儿”。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到公共文化生活中,学会品味生活,回味文化,崭新的文化生活,多彩的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服务正在新时代的美丽汉阴绽放绚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