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安康市委宣传部>文化安康>文化艺术

文化营造新家园——紫阳县解题搬迁社区文化共融

2021-01-08 17:30 来源:安康新闻网 作者: 字体大小:【

“我们这个社区是陕西第二、陕南最大,大到什么概念?我巡察一圈,要两小时。”紫阳县城关镇仁和社区党支部书记储成凡说。

毗邻汉江的仁和社区,共安置紫阳全县15个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1940户。走进这个8000多人的移民搬迁安置社区,一排排新居错落有致,一条条道路平坦宽阔。

为让易地搬迁群众享受恬静的幸福生活,社区里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物业管理服务中心、就业创业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党员之家、妇女儿童之家等这些功能齐全的服务设施应有尽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据介绍,紫阳县新批准成立的10个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全部规划了标准化图书室、广播室、文体活动室,建立健全“一约四会”机制。截至去年年底,4个社区规范化“三室”已基本建成,配备图书1万余册、广播设施设备4套、文体活动器材4批,服务社区群众2.5万余人。与此同时,建设“美丽乡村 文明家园”示范村10个,建设县级标准化图书室60个、广播室135个、文体活动中心55个。

记者在仁和社区里看到,居民们老的、少的,三五成群,来往出行,有的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有的在绿地旁休闲聊天。储成凡说:“你别看现在的小区美丽整洁,几个月之前可不是这个样子。”

因居民多为农民,且搬迁至楼房居住不久,许多生活习惯或是乱扔垃圾的陋习并未及时纠正过来。部分居民随手就将自己家中的垃圾从窗户扔出,并未认识到高空抛物的后果。

储成凡说:“垃圾直接从窗户往外扔,还有住高层的人拿铲子直接把垃圾铲出阳台,灰尘飘满半栋楼。今年三月发生的事情现在都让人心有余悸,我请来的疏通管道的工人突然跑来向我诉苦,在施工时一个酒瓶子突然从天而降,只差一点点就砸到头上。”

储成凡带着社区干部一栋一栋楼去开会,宣传安全常识和环境卫生知识,在社区里最显眼的地方设置“红黑榜”。上半年,就有高空抛物和忤逆不孝等行为上了“黑榜”。“红黑榜”刚挂出来时,一些上“黑榜”的居民十分不满。可是,当他们看到“红榜”上那么多好的事迹时,这些居民开始下决心改掉自己的不文明习惯。许多居民通过“红黑榜”熟悉了身边的好人,也会时时注意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是会上“黑榜”。渐渐地,“红黑榜”成了一面“明镜”。

紫阳县17个镇,其中有15个镇有搬迁群众居住在仁和社区,“户与户之间不相识”是普遍现象。如何让大家尽快融入新生活,熟悉街坊邻里,仁和社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此拉近大家的距离。半年来,陆续开展了学生集中慰问、拒绝“升学宴”“谢师宴”集体升学礼、新民风文艺演出等活动。

搬进社区新家,柴火灶变电磁炉,大铁锅变电饭锅,洗衣盆变洗衣机。然而,在不少搬迁户中存在首次使用的情况。让居民们尽快学会使用电器,也是让大家尽快融入的一个部分。

储成凡说:“除了利用走访入户的时候手把手教,社区还设立了实训中心,配备专干,使群众随到随学。这个中心还能将用工需求进行对接,帮助群众解决就业难题。”通过培训,让搬迁居民进一步掌控了生活电器常识,同时提升了他们的文明素质,培养了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让大家更加坚定了融入新生活、发展建设好自己新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通过一系列举措,该社区8000余名搬迁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不断提升,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改变的不仅是社区风貌,还有居民的精神面貌。仁和社区群众黄国洪,原来居住在紫阳县地理位置最偏远、自然条件最差、贫困程度最深的界岭镇,家庭收入基本依靠务工。从偏远的后山村搬迁到仁和社区,让黄国洪非常高兴。但新建小区里虽然基础设施已较为完备,但还是有不方便的事情出现,比如一些生活必需品要走出小区才能购买。

黄国洪想到,自己一个壮劳力都觉得有不便之处,那么社区的老人就更不方便了。在社区里开一家超市和餐馆的念头出现在他的脑中。他把想法告诉了身边人还有社区以及扶贫干部,得到了肯定,并在创业各方面获得大力支持。去年12月,国洪生活超市、顺心酒楼顺利开业。随着经营有方,超市和餐馆还带动了10名小区劳动力就业。

仁和社区展示出紫阳县移民搬迁社区文化融入一个个缩影。紫阳县蒿坪镇红旗社区居住着3000多名易地搬迁群众,搬到新家园后,不仅物质生活改善了,精神生活也在悄然发生改变。每到傍晚,社区文化活动广场上,人气渐渐旺了起来,跳舞、聊天的人越来越多。

“大家跟着我,两手分别打开,左脚点地、把右脚收回来。”社区居民小谭带领群众跳舞。回想起以前,每到晚上社区群众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爱跳舞的小谭就萌发了用蒿坪曳舞团影响带动大家一起跳舞的想法,“可能因为刚搬下来不适应,也可能是因为‘怕出丑’,大家都不跳,所以我就想着鼓励他们一起跳舞,这样既可以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可以锻炼身体。”

短短时间里,曳舞团发展壮大,小谭的付出被越来越多的群众认可。小谭说:“虽然是累了些,但看到越来越多的社区群众开心地跳舞,他们笑容满面的样子让我觉得值。”

2020年11月8日,紫阳县首次将“三下乡”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相融合,创新开展的服务活动,既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洄水镇龙行沟社区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通过理论政策宣讲、科普宣传、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等多种形式,将贴近百姓生活的服务带到群众身边,吸引了社区500余名群众参加活动。

当天活动中,《幸福社区靠奋斗》理论宣讲内容贴合实际,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气氛热烈,现场群众纷纷表示,听到榜样的故事,让人振奋,大家都可以通过勤劳的双手努力奋斗,让日子越过越好。随后广场舞、花鼓、歌曲、快板、小品等贴合百姓生活,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艺节目轮番上演,赢得了现场群众热烈掌声。

紫阳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统揽,持续开展“新风惠民”村村行活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政策宣讲、技术培训、文艺演出、志愿服务、先进表彰、爱心积分兑换等内容融入新民风主题活动之中,把满足群众精神需求与提高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去年以来,全县开展各类政策理论宣讲会135场次,组织新民风表彰系列活动90场次,表彰先进300余人。去年以来,紫阳县申创1个全国文明单位,1人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1人荣登“陕西好人”榜(4人入围),5名青年被评为“安康好青年”,18人荣获“紫阳县劳动模范”,17名同志荣获“紫阳县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紫阳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实施移民搬迁3.7万户13.5万人,建设集中搬迁安置点174个。为了让广大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生活,获得全面小康带来的文化红利,实现既富“口袋”更富“脑袋”,紫阳县探索确立了“三抓三提升”促进搬迁社区文化融入新路径。

——抓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提升服务群众能力。克服过去村、社区文化阵地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对所有搬迁安置社区配备图书、广播设施、文体活动器材、电子显示屏、善行义举榜等,落实人员管理。

——抓活动组织,提升宣传教育效果。打破过去搞活动或宣讲、或演出、或表彰大会,活动内容形式单一、群众多头跑、参与度不高的弊端,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统揽,把政策宣讲、法治教育、技能培训、文艺演出、志愿服务、先进表彰、农村电影放映等统筹起来,系统谋划组织,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抓典型培树,提升示范引领效应。打破过去评选先进典型类型单一的问题,结合基层实际丰富评选类型,明确评选标准,确定了“劳动模范”“道德模范”“诚信先进个人”“身边好人”“致富标兵”“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优秀楼长”等各类荣誉称号,结合道德评议会每年评选确定人选后公开表彰,建立善行义举榜,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通过“三抓三提升”,找准核心价值观在搬迁社区的着力点,有效弘扬了主流价值。找准搬迁社区文化融入的关键点,使搬迁群众顺利完成由“传统农民”到“新时代社区居民”的角色转换,有效激发了内生动力。找准提升搬迁社区乡风文明程度的突破点,有效改善了社会风气,促进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找准新时期走群众路线的落脚点,有效夯实了搬迁社区治理基础。找准聚力赋能宣传紫阳的结合点,有效提升了对外良好形象。

文化融入是检验易地搬迁成效的内在要义之一,“融”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的差异以及社会关系网修复等方面。在易地搬迁这片新天地里,搬迁群众如何才能重拾归属感,紫阳县用文化去浸润每一位搬迁群众的内心,使群众住得安心、行得顺心、购得称心、娱得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