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安康市委宣传部>工作动态>县区动态

“金蚕”吐丝成大链——石泉乡村振兴版图中的蚕桑产业链观察

2022-05-25 15:08 来源:安康日报 作者: 字体大小:【

一条蚕的红利可以吃多久?在石泉县池河镇明星村漫步的时间越长,越发现这是一个无期限的开放式答案。

起步西汉时期,1984年发现“鎏金铜蚕”,到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对“鎏金铜蚕”的郑重推介,再到如今的中国金蚕小镇,石泉跟蚕桑的纠葛,延续了两千多年。

桑田沧海,浓缩成了明星村的“沧海桑田”。从一只小小的幼蚕,一路破茧成蝶,最终串出一条挑起县域经济大梁的蚕桑产业链。

2021年全县蚕桑产业总产值20亿元的数据表明,只要吃相优雅、吃法得当,这个红利不仅可以一直吃,还能吃出复利来。

一个村庄的底气与豪气

明星村真的像明星。刘家满也不仅仅只是一个村支书,他也像明星,还像导游、接待员、解说员。

明星村的发家史,跟蚕桑密不可分。由明星、大阳、草庙三个村合并而成的新明星村,自古以来就有兴桑养蚕的传统。但过去三个村虽然地域相邻、产业相近,却规模小、链条短、效益低。合并以后,刘家满牵头组建了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由集体经济控股、村民入股的旅游公司,盘活土地、房产、山林、库塘、公共设施等资源,实行产业发展统一规划、基础设施统一筹建、资源资产统一开发,这才有了明星村西北第一蚕桑大村的名头。

2020年整村脱贫以后,为有效对接乡村振兴,明星村借助万亩桑海,通过农旅、文旅、三产融合,培育形成了蚕桑、养猪、养鸡、乡村旅游四大产业。如今的明星村,建成了500亩果桑采摘园,200亩2000多个品种的桑品种园,且还在持续打造全国品种最全、最大的桑品种园。

最近几年,原本长期外出务工的明星村人陆续回来了50多个,热火朝天地改造自家的老宅子,修建精品民宿,办农家乐、特色小吃及手工作坊。闲置的房子和找不到活干的中老年人,这下子都有了盼头。蚕桑产业收入破亿元,占了明星村一年总产值的半壁江山。刘家满说,2021年全村养蚕近6000张,旅游综合收入30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2万元。

桑园变景区、旧宅变民宿、农民变股东,这是更书面一点的说法。刘家满的总结更接地气:“我们走出了一条推窗见景、开门迎客,就地转岗、居家经营的增收之路,群众生活越来越好,明星村的人居环境越来越美。”

这话没有一点水分。明星村醉美桑海3A景区,看不到一丁点历史的沧桑,只感受到有如画卷的乡村之美。塑胶步道弯弯绕绕,依山势镶嵌在桑海之中。村民房前屋后绿树掩映,花丛环绕。正是桑葚采摘的季节,一波波游客留下一串串欢声笑语,不远处民宿小木屋在桑海中若隐若现。1075户3488人的明星村,已有1600多人被焊接在了蚕桑产业链,带动村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明星村24组的养蚕大户赖珍彩夫妻,看着自己的村子一天天变了模样。两口子1984年开始养蚕,从1张、2张、3张,慢慢越养越多。2021年,他们小蚕养了735张、大蚕60张,纯收入突破了15万元。赖珍彩说:“这些年养蚕,确实有苦也有甜。蚕茧价格上去了,养得多收入也高。政府从各方面大力支持我们,蚕箔、蚕台、整套温控设备花了十五六万,都是免费提供的。”作为“鎏金铜蚕”故里的村民,赖珍彩特别自豪,“把蚕养好我是有信心的。不光自己养,我还带动周边的蚕农和姐妹们发家致富。现在我们明星村又搞旅游开发,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幸福。”

一个产业的延续与传承

作为西北第一蚕桑产业大县,除了因“鎏金铜蚕”的发现而声名鹊起的池河镇之外,石泉到底还有多少人在兴桑养蚕?

在石泉的蚕桑产业布局中,池河、中池两镇属于核心区域,城关、迎丰、饶峰、两河、熨斗、喜河等镇为蚕桑特色产业发展区。全县11个乡镇都养蚕,除了极少数之外,几乎个个都是“重点生”。

石泉拥有高标准优质桑园7.3万亩,年产鲜茧3300吨,占全市总量的65%。2021年,石泉发放蚕种7.2万张,蚕茧产量3302吨,农民蚕桑产业综合收入4个亿,规模以上丝绸工业产值16亿元。“石泉茧丝”“石泉蚕桑茧”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被中国蚕桑学会授予“中国蚕桑之乡”称号。在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力促养蚕发种7万张。蚕桑,被石泉人视为他们的生存密码。

作为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姚程杰跟这个行业打了22年交道,亲历、见证、促推着石泉蚕桑产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他的工作繁忙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石泉蚕桑产业的兴盛程度。

在多数石泉人的印象中,县上始终将蚕桑作为首位产业长抓不懈,每年都会实施单独的奖补政策。普通群众也将其视为自然而然的致富门路,全县十多万人口,有一万农户在养蚕。姚程杰说:“这个比例是很惊人的。在前几年的脱贫攻坚战中,有1374户通过蚕桑产业脱贫退出。巩固衔接阶段,蚕桑在石泉县域经济中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鎏金铜蚕”获得国际推介之后,石泉蚕桑产业再次迎来春天。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成为重要任务之一,并总结形成了现代省力节本综合养蚕技术的石泉模式,通过小蚕共育、大蚕蚕台育,将传统的养蚕时间从28天减少到18天,有效降低了农户养殖时间,提升了蚕茧品质,增加了农户收益。

在此基础上,石泉还在积极开展小蚕人工饲料育、三段式养蚕、大蚕条桑育、桑园复合经营等方面的试验示范,目前全县共有规模化小蚕共育示范点20个、30张以上规模化养蚕工厂100个,推广切桑机、伐条机、高压消毒机等现代蚕桑省力设备3000台,推广优良簇具10万片,新培育了一批蚕桑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

“一片桑叶富裕一方百姓,一枚金蚕助推乡村振兴”,这是所有跟石泉蚕桑产业有关联的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县上还有15家跟蚕桑直接相关的工业企业,生产丝绸、蚕丝被、桑葚产品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胡先武发自内心地感叹:“兴桑养蚕是打造蚕桑产业链,有力促推乡村振兴的根本和基础。这真是一个富民强县的产业!毫不夸张地说,它是经济林中效益最好的,是生态林中经济效益最高的。”

按照既定路线,石泉将紧紧围绕省级现代农业蚕桑园区建设,全面推动全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这个支柱产业再酿一个先机。

一个链条的内涵和外延

“产业链”是近两年安康的热词,今年4月,石泉也下发了《石泉县蚕桑丝绸产业链发展方案》,蚕桑产业成为石泉蚕桑丝绸、旅游康养、富硒食品、新兴产业、装备制造和中药材“六大产业链”之一,而且是“首链”。纵观石泉近些年蚕桑发展轨迹,产业链已在有意无意之中形成、拓展、延伸。

一产在延链,从单一的叶桑养蚕向叶桑、果桑、蛋白桑、观赏桑、品种桑多元发展,建成优质高效桑园、果桑采摘园、蛋白桑体验园等,还发展桑园养鸡、桑园套种,亩桑产值达2万元;

二产在补链,围绕蚕桑副产品,开发出桑叶茶、桑叶饼、桑葚干、富硒蚕蛹、桑葚果酒、蚕沙枕头、蚕丝衣被,利用手工作坊生产古法酿酒、土法豆品、乡村炒货、芝麻糖、红薯干等特色旅游商品;

三产在强链,以蚕桑文化和生态旅游紧密结合,唱响“金蚕之乡、丝路之源”文化品牌,加快蚕桑产业与旅游、文化跨界融合发展进程。

兴桑养蚕从第一产业出发,已形成育苗植桑、制种养蚕、烘茧缫丝、捻丝织绸到蚕桑副产品系列开发,以及产、文、旅融合的完整产业链,开发有丝绸服饰、富硒蚕桑食品、日化功能用品等系列产品30余个,培育天虹蚕种、鎏金蚕蚕丝被等6个名优品牌,其中“石泉蚕丝”还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桑叶全粉”通过中国绿色食品A级认证,“石泉蚕桑宴”被授予“中国名宴”。

这其中表现突出的,当属中国金蚕小镇。小镇就建在“鎏金铜蚕”的发现地——池河镇,这是一个全国重点镇、省级重点示范镇、全省综合改革示范镇,也是西北蚕桑第一大镇。金蚕小镇总建设面积4.86平方公里,共规划建设鎏金铜蚕文化溯源区、最美桑海农旅体验区、蚕桑科技产业区、丝路风情温泉康养区四大功能板块,建成了明星村、五爱村两个农旅融合示范村,打造了最美桑海博览园及荷塘月色丝路风情度假区两个旅游景区。

文创,让石泉蚕桑产业链影响更深远,生命力更持久。与小镇同处一隅的金蚕之乡展览馆,每年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紧挨着的“鎏金铜蚕”文创产品展销中心,是石泉打造的金蚕文创展销基地,也是陕西历史博物馆授权挂牌的全省首家县级鎏金铜蚕文创产品展示推广中心,是迄今中国首家以鎏金铜蚕文化为内核,专题打造的文创展销平台。鎏金铜蚕文创产业联盟已经建立,现在有5大类80多种500余件文创产品,成为石泉蚕桑产业链不断拓展的一个桥梁和载体。

按照石泉关于蚕桑产业链的布局,还要全面实施补链延链强链,打造蚕桑丝绸全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全县优质桑园达到10万亩,年养茧发种实现10万张,蚕桑生产收入5亿元,副产品开发及丝绸产业收入20亿元,蚕桑综合产值达到25亿元以上。建设“鎏金铜蚕”区域公共品牌,共同打造国家级现代蚕桑丝绸产业示范园。

从石泉传来的最新消息是,中国石泉第三届鎏金铜蚕文化国际研讨会暨“鎏金铜蚕·丝路之源”招商经贸旅游系列活动,将于近期在西安举行。石泉与蚕桑的文章,还有得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