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安康市委宣传部>文化安康>出版发行

半部蚕桑发展史

2024-05-24 11:00 来源:安康新闻网 作者: 字体大小:【

李思纯从小就生活在金蚕之乡石泉,她的父辈们过去也是靠兴桑养蚕作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也许是从小受家庭养蚕氛围的影响,对兴桑养蚕的体会深刻。《蚕门》虽然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她写出了石泉蚕桑事业的历史发展,可以说是半部“蚕桑文化史”。为什么说它是半部,而不是一部呢。因为它毕竟是一部文学作品,作品中所叙述的人和事,虽然都活灵活现,但它并不都是真实存在的,有虚构完美的部分,这是我在读了长篇小说《蚕门》一书后所感到的。

《蚕门》无疑就是将石泉的蚕桑历史文化加以放大,用细腻的文笔去诠释石泉蚕桑文化的发展历史过程。通过讲养蚕人的故事,讲建缫丝厂及缫丝工人的故事,讲企业改制以及改制后的发展等,还原过去那段辉煌的历史。

众所周知,石泉的兴桑养蚕最早可以追说到汉代,自西汉初年建县起为州郡县治达2000年之久,蚕桑文化、农耕文化、丝路文化在这里融合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蚕文化”。从交通来看,地处古子午道南端的石泉,早在商周时期就是出秦入楚的重要通道和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先秦汉唐连接巴蜀的茶马古道和水陆交通要道。

作为土生土长的石泉人,丝路之源的地域性蚕桑文化在她的成长中留下了太多记忆。她了解秦巴山区老百姓在养蚕过程中有开蚕门、关蚕门仪式,而蚕门的开与合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有形的是养蚕人家,他们在养蚕过程中的专注、认真、坚韧不拔以及对丰收的期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形的是敬畏天地与生灵,是人生不断摒弃杂念和贪欲的过程,以及对万事万物开放、包容、接纳的态度。李思纯以《蚕门》定名,那门里面的故事就好展开来讲了。整篇故事在有形与无形、天地与生灵、蚕门的开与合之间完成人间万象的升华。

为此,笔者认为,《蚕门》是以陕南秦巴腹地的石泉和池河镇谭家湾村为背景的一部纪实性的长篇小说。讲述的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石泉蚕桑产业正处在一个黄金的收获期,被誉为西北蚕桑蚕茧大县,促推了石泉县建设缫丝厂,引领整过安康的缫丝行业,并在改革开发的大潮中脱颖而出的故事。石泉县缫丝厂是本县最大的缫丝企业,一时间,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明星企业。它是改革开放中本县大力发展工业企业的一个历史缩影,是一代人不可磨灭的记忆。小说通过虚构故事,塑造以方文贺、吕蒙、夏莉莉、小芳等人物为代表的国有企业人物群像和以杨宝根、海玉、晓鸥、海军等人物为代表的蚕桑人物群像,用双线并行的创作手法,让历史与现实交织,养蚕与加工生产交替,讲述了两个家庭、两代人,在兴桑养蚕和助推丝织业发展过程中相互依托,互为促进,顺应时代潮流,艰难承受时代浪潮冲击,并在逆境中奋力崛起的人物故事。

李思纯情系家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为兴桑养蚕,为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鼓与呼,希望这部作品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