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信不立,乡亲们信我,我就要对得起这份信任。”3月26日清晨,唐先翠一边整理货架上的物品,一边对笔者说。
唐先翠的小超市位于岚皋县滔河镇集镇街道,门头虽不起眼,却是十里八乡公认的“诚信标杆”。30年来,无论生意大小,她始终如一。一包价值几元钱的种子,她会骑摩托车送货到田间;去年化肥价格暴涨,她仍按年初预付款的约定价格供货,为此倒贴了近万元。“她没读过多少书,也不懂什么经营策略,但总念叨‘要对得起良心’。”邻居杨德武感慨道。
秦巴大山里的岚皋县,一场以“孝悌、勤俭、诚信、好客”为核心的“四美民风”建设,正悄然重塑着山城的气质。数据显示,近5年来,该县农村信访量年均下降12%,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提升至95.8%;“中国好人”“陕西好人”“安康好人”等各级道德模范累计达97人,村级“善行义举榜”覆盖率达100%。
诚信为基,商道亦有温度
凌晨5点,佐龙镇孙宪明的便利店卷帘门已“哗啦”一声升起。这间不足30平方米的小店,用30年时光浇筑出一块“诚信”金字招牌。去年夏天,一位外地客商采购时多付了380元货款,孙宪明连夜翻查监控、核对账目,次日一早便联系对方退款。
“现在这样实诚的商家少见,以后就认你家!”一位顾客在取回多付的货款后,当场预存了5000元购物金。孙宪明的坚守,不仅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信赖,更带动了整条街的商风。如今,佐龙镇商户自发组建“诚信联盟”,承诺明码标价、七日退换,2024年该镇消费投诉量同比下降47%。
“四美民风”的浸润远不止于商道。在海拔800米的枣树村,农家乐主人唐玲的故事被编成快板书,在院落会上传唱。
2023年盛夏,一场暴雨冲垮进山道路,12名西安游客被困。唐玲腾出所有客房,免费提供食宿,还把自家储备的腊肉、干菜悉数端上桌。“游客硬塞钱,她急得直摆手说‘岚皋人没有趁难发财的道理’。”宣讲员蔡威濂声情并茂地讲述,引得村民连连鼓掌。
这样的“好客基因”已深植乡土。截至目前,岚皋全县培育“好客家庭”示范户217家,推出“客路故乡”旅游线路8条,2024年乡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2亿元,较3年前增长近两倍。
凡人善举,点亮精神灯塔
南宫山镇红日广场,45名身披绶带的普通农民在掌声中登上领奖台。他们中,就有30年如一日照料瘫痪妻子和年迈母亲的李照富,有省吃俭用资助12名困境儿童的艾师新,还有用10年还清亡父债务的熊启祥。“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层皮。”熊启祥搓着满是老茧的手说。
这些“四美之星”从1.2万名参评群众中脱颖而出,背后有一套严密的遴选机制。“网格员推荐候选人事迹,村民代表大会评议,镇纪委审核公示,全程透明。”南宫山镇党委书记陈雷介绍。
目前,岚皋全县已选树“孝悌模范”“诚信商户”“好客家庭”等道德典型500余人,设立“善行义举榜”136处。在民主镇,“四美民风”宣讲队走遍所有自然村,院落会开到田间地头,“小喇叭”每天播送好人故事。在佐龙镇远景村,照顾独居老人每月积10分、调解邻里纠纷积5分、参与环境整治积3分……村民可拿积分兑换米面油或理发服务。
“现在大家争着上红榜,谁都不愿进黑名单。”村党支部副书记文忠兵说,通过“红黑榜”管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显著提升。
机制创新,深耕文明沃土
“做食品就是做良心。”“巴山徐姨油渣饼”经营者徐珍说,在岚皋县举办“村BA”期间,虽然天气炎热,她仍坚持每天下午1点准时到摊位现场制作食品,全手工现场制作成为她家食品的最大特色和卖点。
同样的故事随处可见:南宫山脚下的农家院墙,手绘“二十四孝”故事漫画;四季镇民宿的待客手册, 首页印着“好客三原则”——笑脸相迎、有求必应、分文不取;城关镇的“诚信集市”,摊位无人看守,扫码付款全凭自觉……
岚皋县将教育阵地建设同步推进,全县建成“四美民风”教育基地23个,开发孝义校本教材5本。在城关小学的诚信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开展游戏活动体验诚信价值;在佐龙中学的“孝悌实践课”上,孩子们为父母洗脚捶背感悟亲情。这种“体验式+浸润式”教育模式,已培育“美德少年”200名。
治理创新为文明建设筑牢根基,岚皋通过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体系,不断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红黑榜”等务实管用的共建共治模式,让每一名普通村民都从乡村治理的“旁观者”变成“当事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县乡风文明类矛盾纠纷下降85%,村民对村规民约的知晓率和认同率均超99%。
“让孝悌美德温暖家庭,勤俭传统涵养乡风,诚信准则规范市场,好客文化扮靓乡村——这是我们一以贯之的目标。”岚皋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欧阳周菲表示。
如今,行走在岚皋的青山绿水间,“四美民风”已从墙上的标语、口中的故事,转化为千家万户的自觉行动。当诚信成为商家的本能、孝老成为子女的习惯、好客成为待客的基因,这座陕南小城正用最质朴的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