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时,我成了村里的‘老大难’。”4月11日,44岁的杨玲笑着回首往事,“我当时就立下誓言,这辈子要么不嫁人,要么就带着全家人嫁。”
杨玲是岚皋县民主镇明珠社区村民。她用行动诠释着人间“孝义”。面对高位截瘫的哥哥、双目失明的父亲、半身不遂的母亲,她用单薄的身躯扛起一家人的生计,以坚韧和爱为笔,与多舛的命运抗争。她的故事如同山间的溪流,无声却执着地流淌在这片养育她的土地上,她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近日,杨玲被陕西省委宣传部评为孝老爱亲“陕西好人”。
“我不在了,他们怎么办”
1994年的一场矿难,彻底改写了杨玲的人生轨迹。
杨玲的哥哥杨大福在外地煤矿务工时,被一块巨石砸中后背,导致高位截瘫。为了给杨大福治疗,家中欠下数万元外债。
屋漏偏逢连阴雨。1998年,杨玲的父亲患上青光眼,彻底失明。2010年,她的母亲在雨天收玉米时不慎摔成半身不遂。杨家3间土房里躺着3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杨玲成了这个家的“脊梁”。
瘫痪的哥哥大小便失禁,杨玲每天要为他擦洗三四次。为省电费,她经常摸黑蹲在土灶前煮玉米糊,火星溅到手背上也顾不上疼。当时,村里人能搭把手的都主动给她帮忙,但日常的柴米油盐都得她扛在瘦弱的肩头。
“有时候感觉自己真的撑不住了。”但杨玲随即就打消了这种念头,“他们是我的亲人。我不在了,他们怎么办。”
“你照顾家人,我照顾你”
杨玲是个坚强的人,再苦再累从不落泪。但王学宏的一句“你照顾家人,我照顾你”,却让她破防了。
因为家里的困难情况,到了婚嫁年龄,杨玲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直到2000年,邻村的瓦匠王学宏和她一起扛起了整个家庭。
结婚时,没有彩礼、没有婚宴,王学宏扛着铺盖就住进了杨玲家,用打工挣来的钱给屋里拉了电线,买回村里第一台黑白电视机。
“学宏娶我是需要勇气的。”每每说起往事,杨玲总是笑着,但笑着笑着就流出了眼泪。
婚后的生活依旧艰苦。为了给母亲治疗褥疮,杨玲经常寒冬腊月里背着她翻山找医生。2012年大雪封山,母亲伤口溃烂引发高烧,杨玲顶风冒雪徒步5公里求医,途中一不小心跌进沟渠,冰碴子划破了她的大腿,冻僵的脚趾3天后才恢复知觉。
“最难时,全家靠低保金买米吃,半年也吃不上一口肉。”杨玲说,“既然学宏选择了我,我就不能让他失望,我们一定会好起来。”为补贴家用,杨玲到社区工厂领回手套半成品,在家做工,缝一个手套挣8分钱。
“明天会越来越好”
长期卧病在床的人,心里的痛比病痛更难愈合。失明的父亲常常摸到什么就摔什么,瘫痪的哥哥因肌肉萎缩疼痛难忍,半夜嘶吼着砸墙。
“我有时会躲在猪圈里抹泪,但想想他们也难受,我得坚持着。谁让我是他们的家人呢。”杨玲笑着说。
2017年,岚皋县扶贫干部敲响了杨玲家的门。帮扶队为她家办理了残疾人“两项补贴”,申请了低保兜底,还将她家列入易地搬迁名单。社区工厂将原料直接送到户,让杨玲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加工手套,每月增收800元。
2019年冬天,杨玲一家人搬进了民主镇明珠社区安置房,家里的生活也慢慢好起来了。
“这些年真是难为她了……”每当说起杨玲,哥哥愧疚地说。
1万多个日夜,杨玲用青春换来三代人的岁月静好。就像她常哼的那首陕南花鼓:“月牙弯弯照山梁,柔肩能挑千斤担……”
2022年,杨玲被评为“安康好人”;2025年,她被评为“陕西好人”。如今,她把自己的微信名改为“明天更好”。她坚信:“明天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