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清晨6点半,宁陕县城长安东街的兴宁农贸市场里已是一片繁忙景象。58岁的摊贩杨树林正一边听着手机里播放的《诗词大会》电子书,一边麻利地宰杀着土鸡。
摊位对面的小方桌上,放着一摞书和几本泛黄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读书笔记。停靠在后方的摩托车后备箱里,还塞着几本刚买的新书。
对于这位卖了30多年土鸡和蔬菜、干货的摊贩而言,书香早已浸润了他平凡生活的每一天。
杨树林的读书生涯始于老家汉阴县。上小学时,担任体育委员的他还负责管理学校图书室,这给他读书提供了极大便利。“以前都是看小人书。”杨树林说,后来从舅舅家借的《十万个为什么》更是让他着迷。“那时候就像发现了新大陆!”回忆往昔,杨树林眼神发亮。
成年后的杨树林原本在老家发展蔬菜种植,由于当地菜农多、菜不好卖,他就辗转来到了宁陕县。从1988年来到宁陕县,无论是街道摆摊还是市场开店,他店铺的角落常年堆放着各类书籍,从古典诗词到现代小说、从科学军事到历史地理相关书籍,都成了他的“精神食粮”。
对于杨树林喜欢读书这件事,妻子彭德菊表示支持。“读书多了,家里氛围也比较好,现在又有了小孙子,以后对孩子成长也好。”彭德菊笑着说,“还有个好处就是跟他吵不起来架,正在气头上呢,他就给我背诗词、讲笑话,让人哭笑不得。”
爱读书,因而也爱记录。在杨树林的眼里,拉货的泡沫板、纸箱,街头收到的传单,孩子们用剩下的作业本,什么都可以成为他记录的载体。
走进杨树林的店铺,墙上一块块写满名言名句的白色泡沫板格外引人注目。店铺外柱子上挂着的一块黑板上,一面写着当日供应的产品,一面写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很多前来买东西的顾客,都会被这泡沫板上、黑板上的文字吸引。这些温暖的、鼓舞人心的句子,会很快拉近他和顾客之间的距离。
店铺对面的空地是杨树林的“学习区”,一张小方桌上放着新近读的书,桌下的菜篮成了一个临时“移动图书馆”,一本本卷边的、发黄的、封皮写满字的书,不规则地躺在里面。生意不忙的时候,他就会坐下来细细品读,一边读,一边做笔记。桌面上一摞剥落了封皮的笔记本里,时而工整、时而潦草的字迹记录着各种读书心得。
杨树林三十年如一日的读书习惯,也悄然影响着整个菜市场的氛围,左邻右舍的摊贩们时不时会向他借书,闲暇时还会聚在一起讨论书中的故事。
在妻子彭德菊眼中,杨树林是一个为人热情、善良的人。“有天杨树林走在路上,看到一个人提着一大包东西比较吃力,他就帮人家提着一路送到了家里。类似这样的小事还多得很。”彭德菊回忆说。
书读得多了,让做生意的杨树林有了一套自己的生意经。“顾客来我这里买东西,我们除了提供好产品,还要提供情绪价值。”杨树林举例说,“比如顾客买东西要求少零头,有的就不同意,换作我就主动给他便宜一点,虽然我少赚一点,但是顾客高兴,我也高兴。”
“前段时间来宁陕旅游的人多,前几天我在摊位前捡到一张西安某医院的就诊卡,就按卡上电话联系了失主。几位西安游客恰巧听见,感慨说‘现在还有这么实诚的生意人’!便在店里一口气买了4只鸡。”杨树林笑着说,“文化最高的境界不就是真善美吗?”这种朴素的人生哲学,让他成了市场里的“明星摊主”,他的店铺生意一直红红火火,还常有熟客专程来听他讲书里的人生道理。
当被问及读书的用处时,他擦了擦手上的油渍,指着笔记本上的一句话:“你看,很多智慧都是读书得来的,这可是成本最低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