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滨区以建设崇德向上幸福安康为目标,以孝义善举培育工程为抓手,立足区域发展中心任务和“一老一小”生产生活,探索创新“五融”强“五力”工作模式,孝义文化的“软实力”正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一、搭建融通平台,强文化影响力
打造文化综合体。聚焦“老、小、弱”等重点群体,融合打造孝义宣讲、养老服务、家庭教育等服务综合体,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个,开办孝义食堂34个,全区273所中小学增设“孝义课堂”,中心城区集镇社区“十五分钟养老服务圈”实现全覆盖,孝义文化日益成为汉滨文化的重要符号。
建设服务示范点。加快建设紧密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开展孝义校园、社区、乡村、企业、机关、家庭“六大”建设,推动养老服务向基层延展,建设“邮爱”驿站92个,建成孝义学堂89个、百里孝义文化建设示范带3条和示范点100个,文化服务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2024年全区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达13亿元、同比增长35.56%。
优化治理云平台。把孝义文化与数字乡村结合,配置门磁、爱心亲情卡等智能设备,实现对独居留守老人的信息化监护和安全防范,推广法律监督大数据平台,试点镇级智慧助老运营平台,促进乡村文化美德传承和善治水平提升。
二、构建融汇载体,强发展凝聚力
培树先进典型。区委向全区党员干部群众发出向汉江志愿者救生队学习决定,开展孝义主题道德评议420场次,评选表扬“孝义之星”“孝义之家”“诚信经营户”600余户,引导群众弘扬传统美德,文化软实力成为区域竞争力重要标识。
深挖文化潜能。挖掘“流水谢氏”家规家训、汉调二黄非遗文化,培育“礼乐孝悌·爱满果园”等文化IP,打造“孝之茶”“孝之宴”“孝之酒”和孝文化节等品牌,编印孝义主题文艺作品3部,“孝义汉滨·安里康养”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提升,2024年全区文旅收入34.14亿元、同比增长16.3%。
加大推介运用。利用全媒体平台宣传孝义善举,将孝义文化融入工业集中区、中心城区、集镇社区“三区统筹”和富硒食品等“三个百亿产业集群”,形成“文化赋能产业,产业促进文化”双向推动格局,2024年全区支柱产业及特色工业总产值85.35亿元、同比增长18.3%。
三、创建融合队伍,强社会推动力
广泛招募人才。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围绕“一老一小”“企业纾困”需求,组建党员干部、养老机构专业人员、慈善公益人士和志愿者等综合服务队伍,为汉滨引领发展注入新活力。
强化能力培训。通过理论授课、实地参观等方式,举办党建引领、文化文艺等专题讲座,推进经济、社会、民生等领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能担当、有本领的“行家能手”。
落实积分激励。建立孝义善举积分制度,将志愿者服务纳入文明积分,1200余位村民通过积分兑换获得激励,实现新风良俗“有分值”、村规民约“有价值”,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四、营建融洽氛围,强价值引领力
拓展文明实践。组织722个志愿服务组织、8.9万名志愿者开展技术指导等志愿服务4000余次,举办“厚德汉滨”等主题示范活动100余场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生活化。
深化诚信建设。开展涉老涉小警示教育,惩治忤逆不孝等犯罪行为,评选诚信企业、个人,发布“老赖”黑名单,促进市场主体诚信经营,2024年全区失信人员同比下降48.9%。
培育时代新风。倡导践行汉滨“新十风”,开展“孝义之星”评选,宣扬企业创新精神,引导社会各界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向现代化迈进。
五、统建融畅机制,强环境保障力
完善行业规范。制定各领域孝义行为规范,完善居民公约、村规民约等准则,统筹推进文明家庭、校园、村镇创建,助力区域治理现代化。
制定评价标准。将孝义规范融入行业标准,建设成果评价体系,推动营商环境优化,2024年汉滨区营商环境满意度达95%以上,居全省前列。
健全推进机制。将孝义文化建设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建立项目化推进、清单化落实机制,孝义文化黏合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文化力量。
扫一扫关注“安康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