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安康市委宣传部>宣传工作>安康宣传

重提生漆产业:“国漆”如何焕新彩?

2025-05-09 08:4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字体大小:【

4月下旬,市政府主要领导调研生漆产业发展工作。这条新闻将安康生漆再次带入公众视野。

沿着时间线回溯,3月中旬,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西安生漆涂料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赵瑞到安康就生漆产业发展合作进行座谈交流;2月中旬,由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陕西省生漆产业发展调研工作队赴安康开展实地调研。

去年底,知名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沉寂三年后复出,以“漆”爆火,让中国漆器技艺圈粉海内外,这波热潮的余温至今还未散去。

安康还有生漆?不少年轻人发出这样的疑问。的确,生漆对于如今的年轻人来说已经比较陌生,从“80后”到“00后”,鲜有人知道安康生漆那段辉煌的历史。

生漆产业近期如此密集地出现在新闻中,成为重温安康生漆历史的契机,同时也发出了一个信号——安康正在大力推动生漆产业转型升级、焕发新活力。

安康生漆冠天下

生漆,俗称“土漆”,又称“国漆”或“大漆”。安康生漆生产历史悠久。《本草纲目》载:“漆树人多种之……以金州者为佳,故世称金漆。”关于安康生漆的辉煌历史,可以从“多、优、久、广”四个角度来认识。

漆树多。安康是漆树的适生区域,野生资源分布广泛,人工栽植培育的历史悠久。岚皋县素有“巴山漆海”之称,平利县曾被命名为“中国漆树之乡”。目前陕西生漆的主要产地仍在安康,安康培育出了大红袍、高八尺、金州红等优良漆树品种。

品质优。安康古称金州,古人曾将安康生漆称为“金漆”,既因地名,也因为品质。“漆液清如油,光亮照见头,搅动琥珀色,挑起如钓钩。”这是对安康生漆品质的生动描述。安康生漆以其漆质浓稠,色泽光亮,转色较快,漆膜坚硬,附着力强,气味芳香,干燥性能好,成为漆中珍品,位居全国五大名漆之首,古代曾为贡品,平利“牛王国漆”品牌声名远播。

历史久。从出土文物资料来看,安康人民至少从春秋战国之际就开始运用生漆。紫阳县白马石春秋晚期巴人墓地中,曾发现利用生漆涂饰的剑鞘;安康城郊一里坡战国土坑墓中,亦有大批用朱漆绘制的仿铜陶器。紫阳县白马石西汉早期墓葬中,出土漆器较多,其中漆木箱上的纤细花纹,出土时仍很鲜艳。

销路广。清末时期,安康已成为全国生漆销售集散地。全国各地较大漆商云集金州,通过汉江航运,经汉口将生漆销往江、浙、鄂、广、沪等地,并出口日本、东南亚各国。陆路经子午道运往长安集散。抗战时期,安康年产生漆42万公斤,占全国产量四分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平利县的生漆以“牛王牌”为商标,定为出口免检产品。上世纪九十年代,安康生漆仍出口日本、韩国,生漆价格不断上扬。1990年,安康产漆570吨,产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出口量约占全国四分之一。

坚守中的困境

虽然安康生漆产业始终都在坚守和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与历史上的辉煌相比,生漆近年相对沉寂,它基本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面目出现在大众视野,很少作为一项产业再单独提出来。

安康生漆的沉寂在地方志书中有明显反映。首轮志书《安康地区志》第六编为“特产”,生漆单独成为一章,可见其当时的重要地位;二轮志书《安康市志(1991—2013)》第十编为“特色产业”,生漆不但没有单独成章,而且在书中少有记载。

从辉煌到低徊,安康生漆的沉寂有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可以用“缩、高、降”来总结。

需求萎缩。随着现代工业技术和化学材料的广泛应用,化工漆大量出现。这些替代品在价格、施工便利性、生产效率等方面具有优势,迅速抢占了生漆的市场份额。生漆行业的现代化技术水平提升缓慢,喷涂工业化等关键技术难以突破,无法满足大规模、高效率的生产要求,市场需求日益萎缩。

成本趋高。俗话说,“百里千刀一斤漆”。意思是,走百里路,在漆树上割一千刀,才能得到一斤生漆。过去安康就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六月三伏天,这山转那山,累得我漆匠汗不干,越想越凄惨。”采集生漆需要经过辟路、上树、打桩等一整套复杂程序,对割漆人的技术、经验、体力都有很高要求。生漆又要经过熬制、填底、刮灰等数十道复杂工序才能制成漆器,使得漆器制作成本居高不下。投入多、见效慢,使得很多人不愿意从事生漆生产。

质量下降。笔者从媒体上了解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生漆需求量和价格一路攀升,生漆供不应求,市场前景看好。正是在这产业发展的黄金期,一部分贪婪之徒趁机掺假牟取高额利润。有老漆农回忆:“有的用中草药熬水掺假,有的用尿素化水掺假,这些掺假法使生漆不能久置,生漆没有好久就会发臭,失去了价值。还有黑心者用变压器油掺假,也有用白糖化水等掺假的,这些方法可以长期放置,收购和使用者一时不易发现,可是出售后买家根本无法使用。”由于当时缺乏有效有力的监管手段,导致市场混乱,生漆口碑一落千丈。虽然有诚信商家始终坚守,但破坏的口碑短时间难以恢复。

光明就在前方

从割漆、采漆、炼漆,到裱布、髹漆、雕漆和打磨,李子柒通过短视频记录了“雕漆隐花”的整个制作流程,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漆器之美。观察社会风向,年轻一代对“国潮”的热捧,对环保的追求,让我们看到了生漆行业振兴的希望。

从全国来看,生漆产业发展前景明朗。生漆产业兼具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而且漆器是与丝绸、瓷器等并列的“丝绸之路使者”,近年受到广泛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曾多次提到“漆器”。2022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平遥古城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保护好推光漆器等文化瑰宝。”随着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战略的实施,以及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好政策的出台,漆材料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漆艺传承发展持续升温,生漆产业前景广阔。

从周边来看,生漆产业振兴迹象明显。湖北省去年7月召开了生漆产业发展研讨会,十堰市将木本油料产业纳入全市六大重点产业链建设范畴,明确将漆树作为木本油料树种予以支持,竹溪县召开了多次全国漆艺漆文化专家会议,出台了生漆发展“20个一”行动方案;重庆城口县成立了大木漆产业高质量发展专班,立足漆器这项非遗,在全县盘活发展数亿元产值的“大木漆”产业;商洛市商南县正在强化科技支撑,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生漆产业与文化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从安康来看,生漆产业持续向好。政府有作为。譬如平利县作为产漆大县,制定出台了《牛王国漆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方案》,健全了政策支持体系,目前漆园面积达到28万余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每年可生产优质原漆200余吨,产值达1亿余元。群众有增收。据相关调查,生漆产业仍是安康的一项富民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可发挥独特作用,个别村依靠生漆年增收超百万元,有些漆农在采割季收入可达10万元。民间有传承。像袁端姣这样的年轻人,放弃大城市工作返乡传承、创新生漆技艺,成为生漆非遗传承人中的代表。产品有创新。通过技术提升,陕西龙头国漆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开发出了漆器、漆画、漆家具等系列产品,还研发环保型漆质涂料,拓展漆在建筑装饰、高端涂料等领域的应用。链条有延伸。安康生漆产业正与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生漆体验、漂漆展演、漆艺研学等旅游产品成为游客新宠。

在新起点上,安康将坚持以全产业链思维谋划推进产业发展,推动生漆产业转型升级焕发新活力。我们已经感受到,安康生漆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也相信,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安康生漆品牌将会大放光彩。


扫一扫关注“安康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