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安康市委宣传部>宣传工作>安康宣传

AI时代,作家如何坚守与超越?

2025-04-30 10:10 来源: 作者: 字体大小:【

人工智能(AI)时代扑面而来了。

AI的巨大优势在于对人类间接经验的集大成。由于植入了数字神经网络和超大信息数据库,其语言组织、谋篇布局、史料挖掘、文献整合、情景刻画、一般叙事,对于AI来说就是“小儿科”式的基本功。在手机搜索引擎上,只要你输入题目、提出要求,点击AI,几秒钟就能看到几百字乃至几千字的回应,逻辑严谨,条分缕析,文从字顺,而且可以揣摩使用者的心境、意图和需求。其反应速度之快捷,信息处理功能之强大,令人惊叹不已。

“我写几天,还不如AI几秒。”“作家恐怕要失业了!”“AI一来,文科不是白学了吗?”许多写作者、文科大学生不无焦虑。

AI发展至今,其应用范围已远远超出人们想象。就文学创作而言,用AI辅助写作不再是新鲜事,业内关注的重点也从试验层面转移到如何更好地与AI协作、如何辨别AI与人类创作等话题。

AI技术的成熟,确实为写作者提供了便利。但真正的好文章一定是创造性的,其中有写作主体的独特发现和思考,携带着独特气息和温度。AI或许会在很多领域取代人类,但文学创作属于创造性劳动,最优秀的作品一定不是机器完成的,没有独创性的成果注定是平庸的。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没有源何谈流?只有人的实践才是一切认识、知识永不枯竭的活的源泉。作为人类当代伟大的智慧结晶,人工智能本身也是科技进步的结果,也是实践发展的产物,源于实践,归于实践。

AI是我们的工具、帮手,可以在很多方面促进人的自我解放,但它不能代替我们学习,不能代替我们的思维和创作体验,作为一种技术是有局限性的。作家的创造具有不可替代性,例如情感、道德判断和深度洞察,AI都难以复制。

长篇小说《创业史》之所以成为经典作品,除了柳青具备文学才华之外,是他把家从北京搬到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以破庙作住所,与农民打成一片体验生活,经历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各个阶段,作品里熔铸了他的独特观察、思考、判断和生命体验。

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就是作品里塑造的文学形象是作者以自己的苦难史、奋斗史为“模特”的描写,作品把苦难转化为奋斗的力量,作者的情感与千千万万挑战命运、追求幸福的底层青年产生了强烈共鸣。

AI能辅助整理资料或生成初稿,但往往比较空泛,有形式缺内容。对于纪实文学,它能给出大体思路和基本框架,但不能聚焦纷繁多样的个体生活及其衍生的微观叙事。

AI技术的有限性,仅以笔者的两次“试验”就可看出。

其一,请AI从地位、历史、文化、山水、特产、发展等方面,写一篇千字左右的《安康市赋》。它很快给出结果,是传统规范的辞赋,洋洋洒洒,对仗排比,文辞优美。但是,其中一些词语,将其放到写汉中、商洛甚至省外某些地市的辞赋中,也完全可以,它没有量体裁衣,“衣裳”很大,穿在安康市身上不合身,远远没有笔者获奖的《安康市赋》那么实在,那么熨贴,那么清晰。

其二,向AI下达指令:“请为陕西省紫阳县蒿坪镇写赋。”两三秒钟,就见到回复。先是理解题意,揣摩笔者的意图,接着就是一篇《蒿坪镇赋》:“秦巴腹地,汉水之湄。星分井鬼之野,地接荆楚之陲。山抱云霞而开画境,江流日月以润青帷……”熟知蒿坪的人一看便知,这只是泛泛而写,沾安康的边缘,无蒿坪的“个性”,把蒿坪没有的“摩崖题字”“瓦当遗纹”等写了进来,而它具有的“陕南二黄的发祥地”等重要文化地位和历史信息却没有展现。总之,有一种隔靴搔痒、华而不实之感。

而笔者发表在《安康日报》上的《蒿坪镇赋》,是独特的“这一个”,描写自然风光和宜人环境,能具体到山河、村社:“蒿坪河、沔浴河、王家河,流金淌银;七宝山、狮子山、黄家山,移步换景。春有黄金樱花,养眼怡情;夏有改革荷塘,摄魄勾魂;秋有金石丹桂,香鼻沁心;冬有米溪玉树,宜赏可吟。步田畴廊道,健体益身;登显月观庵,悟道养性。最是茶园打卡地,绿海碧波尤可人。”

能比AI“技高一筹”,并不是笔者比它聪明,笔者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及其处理能力,可能不及它的万分之一甚至亿万分之一,但是,蒿坪是笔者的家乡,与AI相比,肯定要熟悉得多,何况还有一份情感呢。这就是AI不及人类的地方。

在数据洪流奔涌的智能时代,我们凝视着AI生成的“非虚构作品”,总觉得文字流畅却始终隔着一层冰冷的玻璃,有一种若即若离、隔靴搔痒的感觉。“人机对弈”这场看似迫近的生存危机,实则揭开了更深层的创作真相:当算法能够复刻文字的肌理时,那些穿透纸背的生命震颤,依然需要人类的手掌贴在现实的脉搏上。

报告文学等纪实文学的写作,需要调查研究,充分占有材料,还需要作者独有的观察、体验和发现。报告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更是需要作家的情怀、判断和勇气。至于作家的社会责任和伦理层面,更是AI无法涉及的领域。

用AI辅助写作已是大势所趋,但是作家不会“失业”。建立在调查采访基础上,以事实和细节为支撑的报告文学、纪实散文、特写,更是AI达不到要求的,是AI替代不了的。

如果对AI善加利用,其强大的信息搜索和处理能力可以辅助写作者做一些前期资料的搜集,甚至初步处理工作。但真正有价值的文学创作,并不止于对占有信息的总结和处理,其中必然包含写作者独有的生命体验和独特的精神创造,以及有质感和个性的文字表达,它属于“这一个”,是独一无二的。它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自然感发,是AI目前尚不能及的人类独有的东西。

在人机协作的新纪元里,需要平衡技术分析和人文关怀。作家的使命不是与算法比拼速度,而是守护那些让文字长出心脏的珍贵瞬间,付出独有的体验和创造。人类所能做的,就是持续提升个人感通天地万物、自然万象以及接续转化的能力,学习、创造的能力。

AI时代,作家需要做的不是恐惧技术,而是以更加清醒的自觉,在算法的缝隙中守护住人间烟火。

扫一扫关注“安康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