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露天电影的光影流转声与乡村振兴的脉搏同频共振,旬阳市用3000余场公益电影点亮了乡村夜晚的文化图景。作为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载体,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不仅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更成为旬阳激活乡土精神活力、创新基层治理的独特抓手。
机制创新:22人放映队构筑乡村文化新网络
在旬阳乡村,一支由22人组成的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队,以“一月一村一场次”的频率,将3000余场露天电影化作文化纽带。这支队伍中,既有坚守放映一线30余年的60后放映员,也有传承祖孙三代技艺的90后青年。他们精选革命战争、廉政教育、传统文化等主题影片,从《小兵张嘎》到森林防火科教片,既传递家国情怀,又普及生产生活知识。通过“映前三讲”模式,放映员们将党的政策、惠民法规、移风易俗等内容融入影片导赏,让露天电影成为基层理论宣传的流动课堂,在光影中筑牢乡村文化根基。
样式升级:“公益电影+”解锁基层治理新场景
露天电影不仅是文化供给,更是基层治理的柔性工具。面对持续干旱的防火压力,放映员化身“安全宣传员”,用森林防火科教片敲响警钟;针对普法教育、未成年人保护等需求,他们创新开展知识问答、文艺演出等互动形式,让政策宣传更接地气。在蜀河古镇、红军纪念馆等景区,露天电影串联起红色文化与乡土记忆,成为文旅融合的特色场景。这种“公益电影+”样式,既弘扬了孝义文化、法治观念,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日常,实现文化服务与基层治理的双向赋能。
服务跃升:从流动光影到文化服务新阵地
旬阳公益电影的服务边界不断拓展,从农村延伸至社区、校园、企业等全域场景。春节返乡潮中,老电影唤起游子乡愁,重聚院落烟火气;校园里,《一条红领巾》让红色基因浸润青少年心田;重阳节为老人放映影片,用光影温情陪伴佳节。更关键的是服务形态的迭代——通过建设固定放映点,推动“流动变固定”“室外转室内”,既改善观影环境,又扩大服务覆盖面。如今,公益电影已成为旬阳乡村振兴的“文化坐标”:它串联起散落的乡土记忆,激活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更让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变成“最美一公里”。
从光影流转到民心凝聚,旬阳公益电影以文化为纽带,在光影交织中重塑乡村精神家园。这场润物无声的“软实力”赋能,既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在银幕上交融共生,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