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安康市委宣传部>工作动态>县区动态

连获省级荣誉!汉滨文明实践如何成为创新范本?

2025-05-15 09:03 来源:汉滨区委宣传部 作者: 字体大小:【

当文明实践遇上“互联网+”,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汉滨区用共建、共联、共育、共解、共塑“五共机制”这把金钥匙,打开基层治理新局面。连续两年荣获省委宣传部创新案例,这其中究竟藏着什么破圈密码?

阵地共建:资源从“碎片化”到“一盘棋”

构建“1+27+N”三级文明实践网络,整合区级中心、27个镇(街道)实践所和387个村(社区)实践站,统筹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387处场所。打造“空间+产业+文旅”融合实践空间,建成茨沟非遗工坊、牛岭红色驿站等100余个特色点位,形成15分钟服务圈、三区实践带和城镇文明群。搭建“云上实践”数字平台,联通区级文明实践中心与融媒体中心,集成志愿服务展示、在线学习、政民互动等功能,通过智慧云平台实现阵地管理、群众服务“指尖可达”。通过实体空间活化利用与数字平台深度融通,构建起覆盖全域、多维联动的文明实践体系,让文明实践触手可及。

活动共联:服务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汉滨区创新文明实践模式,构建“五单四链”服务体系,推行“群众点单—中心配单—志愿者接单—社会评单”闭环机制,2024年策划主题活动61个,开展“汉滨讲坛”“三农课堂”等特色活动1万余场,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千余项。深化“五社联动”模式,联动社会组织、社工、社区、社会资源及慈善力量,打造“公益伙伴日”品牌,促成13家单位共建,引入公益资金320万元,开展“非遗进校园”等项目89个。打造“四季惠民”品牌,按季节推出春耕农技培训、夏季防暑宣传、秋收文化节、冬季扶贫帮困四大主题活动,构建“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常态化机制,文明实践平台年均服务超20万人次,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

队伍共育:培育从“零散乱”到“体系化”

汉滨区构建“3+X”人才体系推动文明实践。以专家学者、乡贤文化志愿者为核心组建4100人宣讲团,培育38名区级宣讲师,打造理论宣讲、文化惠民等24支专业队伍,吸纳乡贤能人、返乡青年形成特色分队。依托基层阵地打造文明实践点,以“汉滨讲坛”为引领,通过“红色楼道”“映前六讲”等创新形式开展活动。实施“双培双带”计划,建立12个名师工作室,2024年举办42期文明实践大讲堂,培养出陕南民歌传承人王永庆等36名文化带头人。创新“五星评定”机制,整合党员干部、社会组织等万人志愿力量,每年组织700余个志愿团队、千名骨干参与培训。设立理论传播星、文化服务星等五维评价体系,推行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制度,构建多元化文明实践生态闭环。

问题共解:事情从“推诿扯”到“合力办”

构建“民情气象站”监测体系,设立376个民情观察点,组建老党员、网格员预报员队伍,2024年收集急难愁盼问题642件,建立“红黄蓝”预警台账,实现93.6%办结率。开展“三问到万家”入户行动3.8万户,落实意见建议1230条。建立“四方会谈”机制,组织群众、部门、社会组织及法律顾问协商解决兴安市场改造等47项历史难题,形成物业管理、停车整治等典型案例。推出民生项目认领制,将群众关注的32类热点问题转化为实事项目,发动企业、乡贤等社会力量主动认领实施,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

新风共塑:乡风从“陈旧俗”到“新风尚”

实施“五破五立”专项行动,针对农村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五大陋习,建立红娘工作室、红白理事馆等五大载体,举办集体颁证等活动,让文明新风浸润群众心田。2023年至今累计简办红白事2300余场,节约资金超800万余元。在231个村(社区)推行“道德银行”积分制,将移风易俗、环境整治等7类行为纳入积分项,通过“积分超市”实现文明行为与生活物资兑换。同步创新“新乡约”治理体系,修订387个村(社区)村规民约,依托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开展“孝义家庭”评选等活动,形成“积分激励+群众自治”双轮驱动模式。三措联动构建起“制度约束、道德引导、行为转化”治理闭环,有效推动乡风文明从理念倡导转化为实践养成。

从“独奏”到“合唱”,汉滨区用“五共机制”奏响文明实践交响曲。当非遗工坊飘出文明新风,当云端平台架起连心桥梁,这座城市的文明实践正书写着新时代的“汉滨答卷”。这场温暖人心的基层实践,正是文明破圈的最好注解。


扫一扫关注“安康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