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地一直是我种,咋就成了你家的?”
“有证为凭,白纸黑字写得清楚!”
……
白河县公路村的油菜田里传来一阵争执声,村民王某和李某某为农田的界畔吵得面红耳赤。
正当围观的群众都以为这场纠纷要闹到法院时,走来一支特殊的调解队伍。他们来到田埂边,人大代表、法官与当事人围成一圈,开始反复说法讲理。最终,双方当事人各退一步,握手言和。
“这得益于由我们县人大常委会与县法院联合打造的‘人大代表联络站+法官工作室’工作模式和‘一说两讲’解纷机制。”5月12日,白河县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李小冲说。
白河县人大常委会与白河县人民法院创新推行“人大代表联络站+法官工作室”工作模式,建立群众说事情、代表讲道理、法官讲法律的“一说两讲”解纷机制。人大代表多角度说理、法官全方位讲法,进一步提升了代表履职质效、延伸了司法服务触角,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为基层社会治理开辟了新路径。
宅基地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一直以来都是农村邻里矛盾纠纷的焦点。构朳镇高庄社区居民聂某甲、聂某乙为同胞兄弟。20世纪80年代,他们父母建造房屋,以聂某乙的名义办理了宅基地使用证,分别由聂某甲的女儿聂某和聂某乙管理和使用该房屋。
2013年聂某甲去世后,聂某乙就房屋权属问题多次起诉,要求聂某返还其占有的房屋。但由于双方诉求分歧较大,始终未能达成调解协议。
“我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这一情况。我认为,诉讼双方关系特殊,若简单采取强制措施容易影响亲人感情,继而引发更大矛盾,便决定通过‘一说两讲’进行调解。”构朳镇人大主席郭大金说。
刚开始,调解并不顺利,聂某和聂某乙“各说各的理,各唱各的调”,都坚持自己的道理。参与调解的人大代表和法官并没有气馁,而是从情理、法理角度,反复答疑解惑,耐心细致地做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互谅互让。经过两轮调解,当事双方最终握手言和,就房屋的实体分割达成一致意见。这起拉扯10余年的房屋权属纠纷“拉锯战”,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通过群众说事情、代表讲道理、法官讲法律来调解矛盾纠纷,既能化解矛盾纠纷,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宣讲惠民政策,又能节省群众解决问题的时间和成本,群众都很欢迎。”构朳镇高庄社区党支部书记李传利有感而发。
“过去,矛盾一升级就找法院。如今,在代表联络站,大家就能把问题揉开了、把矛盾化解了。”曾受益于‘一说两讲’解纷机制的茅坪镇彭家社区群众彭某说。
调解是解决基层矛盾、消除纠纷、促进和谐的有效途径。茅坪镇人大主席杨声波认为,将代表履职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一直是基层人大的工作目标。“驻茅坪镇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法官工作室成立以来,镇人大主席团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参与‘一说两讲’,将116起矛盾纠纷调解在诉前,在助力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中有效发挥了代表主体作用。”杨声波说。
截至目前,白河全县11个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实现了法官工作室入驻工作全覆盖,12名法官通过轮驻、云驻、预约等方式入驻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运用“一说两讲”解纷机制,让人大力量和司法力量提前介入群众小事、难事、急事,化解基层矛盾604件。
“在‘一说两讲’解纷机制的推动下,截至2024年底,我院新收案件同比下降10.28%。”白河县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黄明义说。